《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连载四十二
  

惊险一跃

去年的4月25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讲坛”上坦言:“中国在未来的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此话一出,语惊四座。赞赏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

“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的一种经济停滞状态。

这样的中等收入陷阱,运用我们三阶梯的经济模型来解释,就是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从旧常态的市场经济到新常态的市场经济,从中低层次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到中高层次的相互关系和成长发展需要,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到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主导,以全面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新经济发展生态的惊险一跃,有能力跃过去,就成了先进的创新驱动的发达经济体;没有能力跃过去,就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这样的惊险一跃,实在是太惊险、太难了,难于上青天也。

我们看国外,二战结束以后,曾经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在旧常态的市场环境下高速地增长过?最终又有几个能够成功地实现了由粗放到创新驱动的经济转型?像墨西哥、智利、巴西、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南非以及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直到现在,仍然徘徊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至12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并且在看得见的将来,还难言有什么强势的创新驱动力。即使发达如日本,也很难说已经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创新驱动的国家。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能算得上成功的转型吗?从人均收入上讲,肯定没问题。但如果说创新驱动,则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新加坡和香港,这么多年下来,可曾创立了一个堪称世界级的企业品牌么?可曾发明了一、两件像样的,能引领世界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么?恐怕要心生惭愧,还不如台湾。台湾倒是一直在努力地往创新驱动的方向转,倒是取得了一些进步。台湾可不像香港和新加坡,只能靠优越的地理位置、靠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靠相对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些许先发优势。

我们再看国内,虽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国家就年年在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内需、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上喊口号、费心思、花银子,尤其是九八年,因为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一年一度的两会前夕,围绕“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讲了一番话,各级政府几乎条件反射似地给出了强烈的反响,创新的呐喊一时间差不多压倒了一切,两会上的每个代表、每个代表团、每个小组讨论顿时无不大谈、特谈创新,但二十多年的光阴荏苒,今天的中国经济浪涛声虽然不能说是依旧,但深水区、深层次、深刻的创新和改革还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试看:

老大难的金融改革有决定性的进展吗?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有缓解吗?三十年前在河东,三十年后依然还在通向河西的深水区内摸着石头。

老大难的教育改革有决定性的进展吗?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大学的去行政化问题有缓解吗?三十年前在河东,三十年后依然还在通向河西的深水区内摸着石头。

老大难的卫生改革有决定性的进展吗?医生收红包、拿回扣、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缓解吗?三十年前在河东,三十年后依然还在通向河西的深水区内摸着石头。

老大难的户籍改革有决定性的进展吗?没有多少含金量的户籍是改了不少,但有含金量的呢?三十年前在河东,三十年后依然还在通向河西的深水区内摸着石头。

老大难的收入分配改革有决定性的进展吗?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国有企业管理干部与员工的差别、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差别、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差别有缩小吗?三十年前在河东,三十年后依然还在通向河西的深水区内摸着石头。

老大难的国有体制改革有决定性的进展吗?行业垄断、管理混乱、效率低下、任人唯亲、内部人控制、监督形同虚设、利益输送的问题有缓解吗?三十年前在河东,三十年后依然还在通向河西的深水区内摸着石头。

老大难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有决定性的进展吗?政府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吃卡拿要、不作为、选择性执法、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乱收费的问题有缓解吗?三十年前在河东,三十年后依然还在通向河西的深水区内摸着石头。

够了,用不着一一列举了,这么多的部门、这么多的行业、这么多年,很难归咎于哪一届政府、哪一个地方、哪一家企业。

哪一个地方政府不是在“台风来了,猪都会飞”的经济上行期内,信誓旦旦地讲要上大项目、大投入、大规模,大开发?哪一家企业老板不是稍稍有点知名,就要花钱坐到电视镜头前,春风得意地谈经验、谈成绩、谈梦想、谈创新,文化行,管理行、营销行、战略行,资本运作行、风险控制行,样样在行,样样拿手。然后,话音刚落,危机来临,马上又哭丧着脸,叫天叫地,怪完张三怪李四,原来他们所有的经验都是癞蛤蟆的皮,都是纸糊的,经不起一点风浪的。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凭心而论,中国历届政府对创新是重视的,是舍得投入的,是真诚地期待于创新的技术和产品的;再凭心而论,当今中国企业也是清醒地意识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创新至理的。但是,知道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正确认识并尊重创新的规律,从文化和体制的深层不断地进行系统思考、系统优化、系统改善,把嘴上、纸上的创新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这才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地实现从旧常态的粗放增长到新常态的创新驱动的惊险一跃的关键所在。



发布时间: 2018/5/26
 
海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4-2006 Westhunter.com  蜀ICP备060007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