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性文化到磁性文化》连载三十二
  

第四章:磁性文化为什么

一重于古

我们从三则典故说起。

典故一:姜太公钓鱼。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看上去已有七八十岁,须发斑白的钓鱼老翁。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念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仔细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一点钓饵都没有。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天生不会做买卖,亏来亏去,亏到后来只得到渭水边上钓鱼来了。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他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在四处网罗人才,为推翻商朝做准备。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于是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往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字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我们的点评:典故一的情节也许完全是虚构,但它流传至今的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姜太公为增强自己作为雇员对雇主周文王的吸引力而采取的独出心裁的作法是欣赏的。

典故二:燕国郭槐。

公元前318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槐请教,怎样才能获得国家急需的各路英才?

郭槐说:“能成一番帝业的国君,都会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而成王业的国君,则是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即使是那些成霸业的国君,也能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只有那些连国家都保不住的国君,才会把贤人作为奴隶看待。大王如果能虚心听取贤人的劝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们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是真想向贤人们学习,只是不知道从什么人身上开始呀?”郭槐没有直接回答燕昭王的问题,而是先讲了下面这么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却一无所获。

于是,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

时间又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却是死的。不得已,只好咬咬牙,花了五百两黄金,买回来一堆马骨。

国王一见大怒:“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

大臣不慌不忙地说:“为了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大王尚且肯花去五百两黄金,更何况一匹活的千里马呢?天下人必然认为大王是最有诚心买千里马的人,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国王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讲完故事,郭槐继续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如果连我郭槐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能耐的人才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燕昭王一听,恍然大悟,就不惜代价地为郭槐修建了宫室,并待他为上宾。这件事传开以后,术有专攻,学有专长的贤人纷纷慕名而来到燕昭王的身边。有了他们的鼎力相助,燕昭王终于一雪国耻。

点评:典故二带给我们的启迪是雇主该如何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双管齐下地提升自己对雇员的吸引力(磁力)?唐朝大诗人李白对此就有一句著名的感慨: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典故三:宋国华元。

郑国公受命于楚,前往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负责带兵迎战。开战之前为了激励士气,华元杀羊慰劳将士,谁知竟然把自己的御手羊斟给忘了,而羊斟偏偏又是一个小鸡肚肠,睚眦必报之人,所以后果很严重。严重到什么程度?严重到第二天开战后,羊斟就十分生气地对华元说:“前日晚上给谁吃羊肉由你华元说了算,今日这胜负之事可得由我说了算! ”说完,他也不需要听华元的任何解释,就径直驾着战车,把华元拱手送给了郑军的阵营。宋军因为莫名其妙地丢了统帅,群龙无首,大败而归。就这样,一碗羊肉就决定了一场战事的胜负。后人还将这事镌刻在汤匙上,“羊羹不遍,驷马长驱。”

点评:对典故三你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你可以大骂羊斟这个混蛋,竟然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个人私怨,置民族大义与不顾,投敌叛国,罪该万死;你也可以试着体验一下羊斟的感受,你将会对平等、公平、公正、尊重的重要性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哪怕你面对的只是一个远在几千年前,一个渺小到只配整天在主子跟前点头哈腰的奴才。

三则典故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显示了早就存在于古代中国人中间的朴素的磁性文化言行(远亲)。

类似的言行我们还可信手拈来一长串,如“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拥篲折节、推食解衣、三顾茅庐。

但不管怎样,这些古代中国尊长们的言行大多有着两个天壤有别于我们所讲的磁性文化的特征:居高临下和旨在单向的忠诚。他们断不至于想与卑幼们平起平坐,他们体恤卑幼们的目的很清楚,指望卑幼们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做他们忠诚老实的工具。


发布时间: 2018/4/25
 
海图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4-2006 Westhunter.com  蜀ICP备06000727号